乳制品信息网,专业的乳制品信息平台! www.ruzhipin.net

乳制品网-专业的乳制品信息平台

热门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
我国乳品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何以遭奶农“倒奶杀牛”
  来源: | 点击次数 :次 | 更新时间:2016-08-18 17:49

  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中国乳品,何以遭遇奶农“倒奶杀牛”?

  在新一轮的“倒奶杀牛”风波尚未散去之际,中国奶业协会对外发布了《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声称经过多年的整顿和振兴,中国乳品质量安全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令行业从业者唏嘘的是:“倒奶杀牛”并非在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在浪费和冲击国内优质奶源。

  8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首次对外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指出,自2008年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出台和完善了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大力开展奶业整顿和振兴。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乳品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为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奶粉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奶业质量安全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中国奶业必须要发展,乳品必须要优质安全,民族奶业必须要有竞争力。

  为此,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在各个环节为中国奶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奶牛养殖环节,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措施;而在收购和运输环节开展奶站清理整顿,严格准入管理,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奶站数量从2008年的2万多个减少到8500个;在乳品加工环节,落实《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乳制品及婴幼儿奶粉企业生产许可进行重新审核,淘汰大量奶源无保障,技术落后企业。

  所以,中国奶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87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人均奶类消费量36.1公斤,比2008年增加5.9公斤;同时,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8.3%,比2008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奶农专业合作社超过1.5万个,是2008年的7倍多。

  同时,与国内其他食品相比,2015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食品样品,其中合格食品样品合格率为96.8%,抽检乳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9.5%,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远高于食品抽检合格率;与进口乳制品相比,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两大营养成分平均值都已高于国家标准,也高于美国标准。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也指出,中国奶业的安全性超过中国其他食品行业,奶业标准也超过欧盟及其他国家的奶业标准,我国乳制品质量与国际相比并不差。

  在国产乳制品质量整体向好的今天,上游养殖产业的发展却遭遇寒冬,奶源面临价格下跌和乳企拒收的双重考验。就连国内奶源建设的标杆企业现代牧业都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可见奶源危机已经十分紧迫。

  现代牧业将“倒奶杀牛”归咎于进口大包粉和复原乳的冲击,卖不出去的原奶只能喷粉处理,这也造成该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同样专注奶源建设的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同山(原蒙牛CFO)近日对外表示,当前乳业上游现状不容乐观:1、液态奶供给过剩,上游养殖端处于胶着状态。散户奶农加速退出,大牧场依旧建厂扩产,行业平均生鲜乳日产能约7万吨/日,但是已经出现上游牧场为扭转亏损,在还债高峰期临近,会处理生产性物资乳牛,出现了奶牛淘汰率增高的迹象。

  对此,谷继承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鲜乳过剩,当前乳品行业存在10%的产能过剩,这部分消化不了的生鲜乳只能做喷粉处理,而国外大包粉的大量进入则是造成国内原奶过剩的直接原因。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胜利也指出,大包粉是中国奶业产能过剩的主因,市场份额紧缩的同时,从澳洲、欧洲进口的大包粉对中国的原奶市场产生冲击。

  一位国产乳制品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内大型乳企都是追逐国际化的号召,而对于中国乳企来讲,国际化首先是原材料的国际化,也就是奶源的国际化,所以越来越多的乳企到海外建厂,采购国外奶源,自然就减少了对国内奶源的需求。同时,进口大包粉的成本远低于国内原奶,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长大包粉的使用量,而减少国内原奶的使用,这样也就造成了国内原奶虽然在品质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却因为市场的“不待见”而卖不出去,出现过剩的现象。

  李胜利建议,国家政策应当有所倾斜,一方面对进口还原奶明确标示;另一方面呼吁国家对国内企业有所补贴和保护,比如推动液态奶实现本土生产等,因为相比于国外养殖业,我国目前确实没有成本优势。

  谷继承则告诉记者,这个现象可以随着国内乳制品消费的增长得到缓解,当前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增长缓慢,如果消费最提升,产能过剩的问题自然就能好转。同时,他建议乳制品加工企业能够履行收购合约,以保障上游产业的有序、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整个产业链条的合谐发展。
 


网站介绍  |   网站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Copyright 2016-2022 乳制品信息网
备案号:陕ICP备1900686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