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期间返乡增加及礼赠场景恢复,液态奶动销超预期恢复;且当前渠道库存尚可,价格依然坚挺,预计一季度乳业双雄依然能实现稳健增长。
根据2022年年报,蒙牛乳业实现营收925.9亿元,同比增长5.10%,实现归母净利润53.03亿元,同比增长5.52%。从蒙牛经营数据推断,另一乳业龙头伊利股份维持正增长问题不大。考虑到去年疫情反复对动销的严峻考验,乳业双雄若能双双逆市飘红实属不易,两者的经营韧性显著强于区域性的光明乳业以及单一赛道的澳优、妙可蓝多等。
需求疲软不改乳品大格局
短期关注动销恢复
竞争格局最优的基础白奶(“双雄”市场份额超过八成),尽管2022年受疫情影响动销遇阻,即便原奶端成本在持续下降,但并未因此出现格局的恶化。蒙牛乳业2022年毛销差达11.17%,是近五年来最好水平,伊利股份截至2022年三季度毛销差亦达14.06%,近五年内仅次于2017年14.31%。
不过在其他格局一般的乳制品领域,去年的表现还是要差不少。典型像低温巴氏奶、婴配粉、奶酪(CR3分别达37%、38%、56%),竞争加剧下纷纷出现毛销差的回落。
其中尤其是婴配粉,在新生儿数量塌方(2022年首次跌破千万)以及新国标导致库存清理的压力下承压明显。所以2022年三、四季度时,公募基金对国内第一大婴配粉企业进行了减持,持股总数从去年中报的1.46亿股降至去年末的2613万股;而另一家奶粉上市企业澳优,去年年中至今股价回调幅度高达52%,居乳制品板块跌幅之首。
不过随着疫情成为过去时,礼赠场景恢复有望逐季拉动乳制品的动销。目前板块内上市公司的估值几乎都处于历史低位,其中深蹲后的婴配粉企业可能弹性更大。参照海外经验,疫后生育率有筑底回升的可能,如该逻辑得到验证,将给奶粉板块反弹提供强劲动能。
拉长周期分析行业
乳制品量价齐升依然可期
乳制品行业依然是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一方面,多元化乳制品需求不断涌现。目前国内人均乳制品年需求为22KG,不仅低于欧美的100KG,相较于日韩的40KG也尚有空间。近年来包括低温巴氏奶、冰淇淋以及奶酪等新品不断涌现,给国内人均乳制品需求量的提升创造了空间。
比如国内奶酪第一品牌妙可蓝多,继2019年~2021年即食奶酪棒的发力后,2022年包括家庭用马苏里拉、黄油、芝士片,以及餐饮用马苏里拉、稀奶油等都取得了突破,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实现54.73%、75.60%的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存量竞争时代格局稳固,提价及毛销差持续改善向好。提价方面来自于产品的结构性升级,不仅有基础白奶的持续高端化,也有低温巴氏奶对常温奶的替代。可以看到,伊利股份的液体乳业务2017年实现均价为7671元/吨,到2021年提升至8833元/吨(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四年时间单价提升15%。
参照疫情前的毛利率表现,以常温奶龙头液体乳业务平均毛利率为35%,低于低温巴氏奶占比近半的光明乳业,后者液体乳业务平均毛利率达43%,中间的差距将成为乳业双雄毛销差改善的潜力。
除了提价拉动外,销售费用的压缩也还有空间。内地上市乳业龙头的销售费用率,从2018年25.04%开始回落,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23.41%、22.31%、17.54%、18.54%。在动销逐季恢复的2023年,这一指标仍值得关注。
“双雄”成长确定性优于其他公司
相较而言伊利股份或更占优
“双雄”成长确定性优于其他公司相较而言伊利股份或更占优
虽然市场总会阶段性地追逐乳制品细分成长赛道,比如2019~2021年的妙可蓝多,2017~2019年的澳优;但不可否认,大单品公司的成长确定性难与乳业双雄媲美。因为大单品的爆发更多来自市场风口,在产品矩阵以及渠道深耕细作上远不及乳业双雄。
比如踩对了羊奶粉风口的澳优(佳贝艾特,羊奶粉第一品牌),该公司营收从2016年27.4亿元激增至2019年67.36亿元,期间股价涨幅高达6倍,市值一度突破270亿港币。不过从2020年开始增长乏力,目前市值也跌回70亿港币,侧面反映了爆款的复制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2022年3月伊利股份完成对澳优收购,后续该公司的经营反而颇有看点:一方面,可以关注该公司如何利用控股股东的经销商资源;另一方面,该公司的产品矩阵会做何调整,毕竟控股股东在婴配粉领域已经有了金领冠。
再如低温奶,尽管目前呈现“诸侯割据”,华东有光明,华北有三元,西南有新希望,但区域龙头抢占的先机仍可被乳业“双雄”反超。包括ESL超巴奶的推广以及冷链措施的完善,受益的都是乳业双雄,当前双雄的“克制”更可能是该品类盈利能力暂时性的羸弱。以低温奶占主导的区域乳企,尽管单价更高,但毛销差表现并不如常温奶乳业双雄。笔者判断一旦时机成熟,乳业双雄将通过并购完成对低温巴氏奶的全国性布局。
另外至于乳业双雄之间的较量,目前来看伊利更胜一筹。
蒙牛常年毛销差比竞争对手低3%~4%,拆分看差异主要来自于液态奶以外的创新业务。比如在奶粉方面,在完成对澳优的收购后,竞争对手奶粉业务的市场分额仅次于中国飞鹤,居国内第二,且整体毛利率维持在40%+的高水平。尽管公司接连收购雅士利国际、君乐宝等,但过去几年奶粉业务仍连年亏损,甚至此前高溢价收购的“贝拉米”还有商誉爆雷风险;由此而来,该公司的奶粉业务仍未挤进行业前五。
类似的还有冰淇淋业务,规模仅为竞争对手的一半,利润同样亏损。蒙牛新业务布局的失利,或许与其近年来几经换帅有关,这也反衬出竞争对手优秀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