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传言河北、内蒙古和山东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的情况,河北省也相继出台政策,试图防止传言转为事实。但在河北省滦州地区,“杀牛卖牛”的情况从2022年就已经开始了,郑瑞在该地区养了17年奶牛,2022年5月,他被迫卖掉了牧场一大半的奶牛,并裁掉了近一半的员工。那时,他的牧场已达到每月15万的亏损额,饲料涨幅达1/3,奶价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做这个决定时,他充满犹豫与挫败感,但如今,他反而庆幸起这个不得已的决定。
养不起的奶牛
郑瑞在河北省滦州地区与老伴一起经营着一家小型家庭牧场,如今已12年了。行情好的时候,他将牛群数量扩大到450头,用性控技术,奶牛产的小牛犊基本都是小母牛,两年后性成熟,成为泌乳牛,如此一代接一代扩大产能。但如今疫情政策转向,在一些人预期更好的市场环境里,郑瑞想的却是让母牛与种牛交配,下一代变成肉牛,不再做生牛乳的生意了。
郑瑞算了一下,他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不再盈利的,“起初每个月赔10万元,2022年后,每个月亏15万元,两年亏损200多万元。”据他了解,周边的奶牛养殖场也全在赔钱,“经营好的,每月赔5、6万元,规模大的养殖场有1500多头牛,每月就赔70万元。”
亏损首先是因为养殖成本上升。郑瑞说,养殖奶牛,饲料成本占所有成本的七成,“奶牛如果吃得好,就用自配料,一般一份饲料中有60%的全株玉米,30%的豆粕”,其余包括麸皮、苏打、盐、脱霉剂等。从2020年以来,国内玉米的价格从不足2000元一吨,持续上涨到如今的每吨3000元,豆粕也从2020年的3300多元一吨上涨到如今的5500元以上每吨。
《奶牛》剧照
郑瑞说,除了粮价,苏打这类配料价格也大涨。正是为了买玉米和豆粕,郑瑞在2021年和2022年共贷款116万。为了降低成本,苜蓿草这类辅料,他如今能少用则少用,只求保证奶牛“温饱”。即便如此,加上17名员工的人工成本,郑瑞的养殖场,一个月运营成本也在70万元。
而另一方面,生牛乳市场却越来越低迷。2022年12月28日,河北省奶业协会公布,河北省2023年第一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为4.1元/公斤,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乍看起来并不低。因为疫情之前,2019年河北省第四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为3.85元/公斤,最低不得低于3.62元/公斤, 2020年第二季度跌到3.6元/公斤,最低限价3.4元/公斤;直到2021年上半年,交易参考价才上涨到每公斤4元至4.17元之间,最低限价也在3.9元上下徘徊。
图源 | 河北奶协
但郑瑞说,实际上市场低迷时,乳企收购的生鲜乳价格往往低于参考价,比如2022年11月,养殖户们收到的奶价是3.73元/公斤,就低于奶协指定的最低参考价。但同时,2021年下半年以来,饲料成本上涨,因为养殖企业会一次至少备料三个月以上,即便2022年饲料价格有所回落,养殖户依然是亏损的。
在饲料成本上涨之前,2020年初,因运输受阻,郑瑞也赔过一阵,但2020年下半年,因南方气候热,奶牛“热应激”,产奶减少,曾出现“抢奶潮”的现象, 生鲜乳价最高涨到每公斤4元,郑瑞也顺利扭亏为盈。不过,2021年下半年开始,虽然饲料成本上涨,生鲜乳价却又下跌至每公斤3.78元,并长期维持在每公斤3.7元左右,郑瑞也进入了长期的亏损。
面对低价,郑瑞的选择余地很小,因为生鲜乳的保质期只有24小时,这个时间内卖不掉,就只能倒掉。所以,即使乳企结算的奶价低,郑瑞也只能咬牙交货。他记得2020年上半年,因为物流影响,奶企有时不能及时收走生鲜乳,郑瑞就只能把奶贱卖给奶贩子,1.2元/公斤,“比水还贱”。
《瀑布》剧照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奶业独立分析师宋亮告诉本刊,因2021年下半年美元贬值形成全球通胀后,加上疫情下货运成本上涨,进口饲料价格普遍上涨了30%。由于养殖企业会至少备三个月以上的饲料,即便2022年下半年饲料价格有所回落,稳定为奶制品龙头企业供奶的养殖企业在新的一年会面临短期亏损,像郑瑞这样在市场中为乳企供奶的养殖户则早已不堪重负,只能淘汰一些奶牛止损。
在郑瑞看来,社交媒体上的杀牛倒奶现象并不夸张。他自己是在2022年5月开始卖牛的,分别把148头泌乳牛卖给了隔壁规模最大的牧场,把约70头不产奶的淘汰牛卖给了屠宰场。一头泌乳牛卖了2.3万元,淘汰牛以每公斤12.5元卖给屠宰场,一共卖了400多万,都用于偿还贷款和填补每月的亏损。但隔壁牧场经营困难,目前仍有200万卖牛钱未支付给他,郑瑞也不好意思要,虽然他也需要用钱,但他还是说“我们关系很好,他比我还困难”。
产能过剩
虽然卖牛时,郑瑞不舍、犹豫,又充满挫败感,但最近不断有周围牧场的人,羡慕他“卖牛早”。郑瑞说,他之后,周围卖牛的牧场越来越多,牛价也降了。郑瑞前几天到附近的一家牧场去,主人刚刚卖掉20多头奶牛,一头泌乳牛不到2万,一头淘汰牛则12元/公斤,都比他当时卖牛的价格低。
郑瑞说,自己的家乡适合做牧场,因为河北北部有草原,南部又是粮食主产区,有丰富的秸秆等农副产品,中南部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很适合奶牛养殖。他自己出身农村,干养殖是因为喜欢与动物打交道,“刚生出来的小牛犊可好玩了”,而且奶牛长大后也不会被宰杀。郑瑞刚建牛场时,奶牛数量在200头左右,后来扩充到450头。
《田园日记:奶牛农场新娘篇》剧照
他说, 小牛犊两岁前都不产奶,成年奶牛一年的泌乳期则有305天,把泌乳期错开,牧场每天都有产出生牛乳,行情好的时候,郑瑞算过,一头高产牛平均每天能赚40元,不过他算不出来自己赚了多少钱,“养奶牛就是用泌乳牛养活干奶牛(非泌乳期奶牛)和小牛犊”。
宋亮告诉本刊,河北在国内奶业版图中可以排到前四,产奶量占全国近五分之一。为了将奶业打造成农牧业振兴的名片,近年来,河北省也对奶制品企业和养殖户推出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除了对大规模养殖场进行一次性补贴,也会对过剩生鲜乳喷粉补贴,以稳定奶农生鲜乳收购。
郑瑞曾经正是获益于此,他说,除了从外省购买奶牛、性控技术、奶瓶、智能化改造挤奶设备时,政府有补贴,每年秋天储足一年的玉米全株时,当地政府也有补贴,“最高时储一吨可以补39块钱,储2000吨就能补7万多元”。
优厚的收益与扶持下,他把十余年来卖生鲜乳的收益,几乎都投在扩大再生产上面。郑瑞记得,2014年河北要求牧场规模化生产后,他用存款加上贷款109万,买了近200头牛,雇佣的人手最多时近30人,在当地属中等规模。
市场看起来也是欣欣向荣的。宋亮说,随着人们重视健康免疫,加上社区、生鲜电商迅猛发展,乳制品消费宣传力度增大,白奶消费增长,以及养殖户因之前奶价低杀了一批牛等综合影响,2020年4月开始,国内牛奶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之相应,国内牛奶产量连年上涨。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0年国内牛奶产量为3440万吨,相比前一年增长7.5%,是200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2021年牛奶产量3683万吨,又比前一年增长7.1%。而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牛奶产量就达2709万吨,相比2021年同期仍在增长。
《请回答1988》剧照
宋亮说,2021年初,他就预警,奶价会下行。原因是,国内生鲜奶价格与国际奶粉价格波动联动较强,一方面因疫情原因,国际需求下行;另一方面,2021年全球疫情政策已经有所放松,贸易较2020年畅通,而全球牛奶产量也在持续增长。预警的现象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比如2021年7月以来,在原本是各大乳企为筹备中秋、国庆市场,提前“抢奶”的时节,各大乳企却开始用灭菌、喷雾干燥等方式,将液态奶“喷粉”成为奶粉状态,日“喷粉”量远超往年,这意味着,奶制品企业的生鲜乳已经开始消化不掉了。
消费低迷
如今,郑瑞的养殖场已经只剩不到100头泌乳牛,一天的产能降到2.3吨。这些泌乳牛外,他还有50多头肉牛,是从2019年开始配的。这批肉牛也成为他新的希望,在他看来,如今发展肉牛的机会更好,因为买小牛便宜,而且一两年就可出栏,可以根据市场形势选择多喂或少喂,更灵活。
但更多的养殖户很难掉头,宋亮告诉本刊,2022年国内奶牛存栏仍比2021年多10%,也就是说2023年的产奶量也将继续增加。但与此同时,由荷兰皇家菲仕兰联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共同发布的《2022年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公众日均乳品摄入量达到260ml的高峰后,2022年已经开始出现下降。
《老友记》剧照
宋亮说,生乳的品类多,很多产品算不上必需品,逐步出现了销量下滑,比如酸奶销量自2020 年以来就开始下滑,白奶销量也从 2022 年 7 月开始下回。宋亮分析,“酸奶具有场景化消费的特点,休闲娱乐场所关门,影响很大。”
宋亮认为,一方面是奶制品卖不上价,一方面原奶过剩,现在60%以上的奶制品企业,同样处在亏损到盈亏平衡的阶段,还加压了大量产品积压,这又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将一吨生鲜乳喷成奶粉费就要4000块钱到6000块钱,奶粉储存一两年,也需要成本。”他观察到,“2022年上半年,奶制品企业曾大举促销,但与2011 年、2014 年、2017 年、2018 年、2020 年的酸奶降价促销相比,并没有显著提升销量,到2022年下半年反倒停止了促销,保证有限的利润。”
面对低迷的奶业市场,2023年1月6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通知,将在1月20日前补贴乳品加工企业,帮助缓解资金压力。郑瑞能感受到,在政府补助下, “现在乳企确实是‘应收尽收’了”。不过他又补充道,“但还是架不住奶价低啊”。
图源 | “河北奶协”微信公众号
宋亮分析,国内奶价难以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十多年前,业内认为三四线城市对乳品的认知度不高,未来随着健康观念、消费习惯的普及,三四线城市将带动人均乳品消费量的增长,这也将是国内乳品第二个阶段的增长逻辑。” 但实际上,经过十多年发展,业内人士发现,中高端奶的价格对国人来说仍然太高,国内人均乳品消费量远低于预期,增长逻辑被打破。宋亮说,实际上,因为国内生牛乳较高,成品奶的低端产品基本不盈利,为了提高低端产品的盈利能力,只能使用成本更低的进口原料,因此我国每年都要进口 100多万吨奶粉用于生产低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宋亮认为,虽然疫情政策转向,但奶业产品如何提高性价比,进而普及消费,才是未来重点,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我国的奶价才能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