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多多
近日,蒙牛乳业十大元老之一杨文俊执掌的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称,公司拟6.07亿元收购华夏畜牧兴化有限公司100%股权,北京海华云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赛科星成功收购后,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牧业及原奶生产企业,仅次于现代牧业和辉山乳业。
在提到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时,杨文俊曾经特地用了“敢想”这个词。“未来五年,赛科星要在种业、牧业、草业全方位发展。种业上,将在奶牛业、肉牛业、家畜种业等领域有更多高科技产品诞生,并将进入种羊冻精研究新领域;牧业上,建成30万头奶牛良种基地,日产奶量要达到4000吨;草业上,要达30万亩的种植规模,并实现‘大数据进田’。”
而兴化公司和海华公司经营范围均涉及奶牛养殖,两家牧业公司现奶牛存栏规模是2万头、日产生鲜乳达290余吨。本次发行后,兴化公司和海华公司成为赛科星全资子公司,赛科星方面称,两者的加入,能够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不难发现,此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杨文俊实现在牧业上的布局。但赛科星的跃升也是顺应这一市场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负面影响始终挥之不弃,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振让国内奶业处于低谷期。恒天然前任首席执行官西奥 史毕根斯说:“牛奶价格并不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消费者的信心,牛奶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消费者的信心不是由企业决定的,失去了人心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未来的市场。
纵观2016年17家乳业上市公司的财报,虽然伊利、蒙牛、光明乳业三大巨头的整体业绩表现还不错,但是14家乳企的整体挣钱能力却不乐观,上半年营收只有40亿元,还不到贵州茅台(88亿元)上半年营利的一半。其中,赛科星上半年净利跌19%,奶价下滑是罪魁。
面对糟糕的乳业形势,欧洲牛奶委员会(EMB)于2016年7月15日发文苦笑着说:“这要不是超自然的恐怖片或者鬼片,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灾难大片。”
除了失去消费者信任外,导致国内乳业寒冬的另一主要原因还有产能过剩、产业链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后,奶牛的数量增幅最大的是中国,其数量增长是过去的两倍,截至2016年达1450万头。
奶牛数量的增长,导致牛奶产能的巨大提升。但由于当前市场的全球化,没有哪家乳企能够一统天下,群雄割据的局面导致无法整合总体需求信息,即便整体需求能够准确估计,也无法统一各乳企的行动以保持供需相对平衡。
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操控下,整个乳业行业发展始终处于“瞎猫碰死耗子”的整改状态中……
针对全行业的产能过剩,去产能是必然的选择。但各个主体却无法统一行动,乳企限收,奶农无法,只能倒奶杀牛自担后果。然后去产能完成,奶荒的问题也随之来了,乳企又费大力气去抢奶源。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上述状况乃是乳企和奶农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原因。一旦遇到市场低迷,只能一拍两散,各自逃命。乳企固然财大气粗,更能抗风险,但当奶农真正退场后,乳企再想挽回其心就难了,只能自己去干曾经由奶农干的活。
同时,伴随行业的大清洗,成本更低的农户分散养殖模式大量退出,而剩下的中小养殖户也由于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难以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去进行升级打造,直接造成了我国牛奶成本要比新西兰等国的奶粉价格还要高出一半以上。乳企和奶农、养殖场没有构成上下游产业链模式,乳企基于成本考虑必然大量进口奶粉或者在国外投资建立牧场,而这种行为恰恰进一步打击了国内奶牛养殖行业。
2014年后,全球及国内原奶价格的下跌至今仍未出现好转迹象时,海外乳制品进口量又持续迅猛增长,可谓是让中国大型乳制品企业及奶牛养殖企业祸不单行。
2015年“倒奶杀牛”事件
对此,杨文俊曾表示,行业洗牌的加剧,也意味着散户养殖的原奶生产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市场竞争。只要规模化、养销产业链一体的方式才能革新中国乳业市场格局。
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运营官王子恒也认为,从马云20亿元投资伊利牧场、恒大成立恒大牧业等都证实了乳企巨头对规模化养殖和大型牧场的需求。这些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国内奶源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规范乳业产业链。他续称:“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才不会出现牧场和乳企互搏的现象。”
乳业一定会复苏,这是赛科星与华夏、海华云都的共识。为了最大化减小行业寒流对优质养殖企业的影响,赛科星与两企业抱团组合,的确释放出来传统乳业正转向现代乳业转变的信号。或许,更完善的质量体系、供应体系、饲养体系、信息化体系、管理体系,才是中国大型乳品企业的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