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成奶粉行业洗牌拐点
黄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是对当前中国奶业的写照。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奶业规模化养殖取得突破,但奶牛养殖成本高、牛奶收购价格低,中国的多家大型牧场一时陷入困境。
2016年,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上游养殖产能过剩、跨境电商冲击,都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位奶业人的心。而可喜的是,随着奶粉新政“注册制”的深入实施,乳制品行业正在向良性健康的轨道回归。而最终真正能够提振消费者信心的,还取决于企业能否由内迸发的,基于盈利模式、供应链上下游的自我革新。中国奶业的振兴,任重而道远。
上游养殖遭遇“寒冬”
国内奶牛养殖企业在2016年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在原奶价格下行的压力下,上游养殖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降低。根据统计,此前国内奶牛养殖户有260万户,而目前剩下120万户左右。牧场的生鲜乳价格上不去也没人收购,很多牧场仍在观望。这也从中小养殖户扩展到国内大型原奶企业,包括现代牧业、西部牧业(16.300, 0.17, 1.05%)等国内原奶上市公司都递交了一份不容乐观的业绩答卷。
西部牧业在2016年三季报中提到,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鲜乳销售价呈现下跌趋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截至目前国内生鲜乳销售价格仍未明显回升。现代牧业发布的2016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74%;净利润前三季亏损3.11亿元。
由于生鲜乳业价格未回升,企业终端产品销售情况并不好,大牧场把生鲜乳喷粉进入库存对业绩也造成影响。究其真正原因,进口大包粉的冲击或许是罪魁祸首。
全球乳制品拍卖的此前的几次结果显示,全脂乳粉和脱脂乳粉价格均较上期较大幅度增长。随着进口大包粉价格上涨,国内原奶行业似乎迎来了一丝曙光。只是眼下国内原奶产业成本整体依然偏高,大包粉的上涨会对国内原奶价格有拉动作用,但并不能只靠期望大包粉涨价来解决原奶危机问题。
现代牧业熬过了寒冬,但是企业困难资金短缺、下游拓展以及养殖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2016年国际奶价回暖,国内奶价供求关系调整明显,养殖成本高的问题无法改变,与国际奶价竞争力差也没有改变。”乳业专家宋亮认为,2017年大牧场收奶价格预计能上涨5%左右,2017年原奶收购情况要比2016年好一些。
奶粉新政加速行业洗牌
“国内奶粉行业只有千亿左右规模,之所以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于奶粉是人生第一消费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贝因美(13.450, 0.33, 2.52%)创始人谢宏坦言。自2016年10月1日实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每家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这也将终结2000个婴儿奶粉品牌的乱象。
新政给了乳企十分充裕的过渡期,2016年来新政对奶粉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2016年来奶粉企业都在忙清理库存,以期在过渡期之前将多余的配方产品清理干净。”君乐宝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刘森淼说,此外各大奶粉企业还在忙于政策的调整,未来只能将产能与资源集中做最核心的品类。
随之而来的是,2016年以来,奶粉市场由于出现了甩货、价格战等现象。现阶段的奶粉市场确实比新政出台前还要混乱,市场上流通的货增多,企业间无序竞争、价格战还存在。
2016年乳制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曾经的国产奶粉老大贝因美遭遇假冒奶粉事件导致业绩低迷。谢宏认为,配方注册制的本质是把配方奶粉当OTC药品来管理,如果本身企业规范经营并没有太大压力。渠道恶性竞争会随着奶粉新政实施逐渐好转,但奶粉行业依旧面临产能过剩。
奶粉行业迎来“最难熬”的过渡期,但对于那些专注品质化的乳企则是一次发展良机。无论是伊利还是贝因美完全有底气这样讲,也难怪伊利董事长潘刚在各种论坛上提“品质”一词。
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几大国产品牌及惠氏、达能纽迪西亚、美赞臣等外资品牌依然是行业主流。配方注册制明确范围是境内生产和销售的所有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这也将入华销售的境外品牌纳入监管。《注册制》也给“海淘”奶粉戴上了“紧箍”,一些不符合我国标准的洋奶粉将被“拒之门外”,此外对于国产品牌扎堆的三四线市场来说将迎来洗牌。
国产乳业风波不断
在2016年中国乳业D20峰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这样说道,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牛奶,十几亿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奶业。
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经过8年“抗战”,在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方面国内乳企做了大量的工作。据2016年8月由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乳品检合格率达到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
但在君乐宝乳业总裁魏立华等国产乳制品掌门人看来,一直抹不去的是“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早就没有了,但消费者心中三聚氰胺的阴影长期挥之不去”。
目前羊奶粉是不合格奶粉的重灾区,2016年来陕西羊奶粉频繁地被检出问题,中小型企业所产羊奶粉成不达标重灾区。一些中小企业的加工工艺、配方不够完善或者企业存在设备检测不准的情况。
产品好,则消费旺;企业强,则产业兴。伊利股份(17.810, 0.21, 1.19%)和蒙牛乳业作为乳制品行业内两大龙头企业,在2016年可谓劫后余生。伊利因为公司股权相对分散,遭遇阳光保险的举牌,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伊利股份在通过定增收购中国圣牧股份化解危机,但仍面临股权分散的问题。与伊利一样,辉山在资本市场也尴尬遭遇“做空”事件。
相比之下,在收购雅士利后蒙牛业绩受到拖累走上亏损之路。蒙牛乳业预计2016年净利润将出现较大亏损。在2016年8月,蒙牛遭遇了换帅风波,原雅士利高管卢敏放接替孙伊萍任总裁一职。即便如此,并未阻挡伊利蒙牛加快推进国际化和发展巴氏奶,2016年如伊利、蒙牛等都在加快巴氏奶发展,从供给侧改革来说发展巴氏奶也是满足有效供应,从产品结构上实现国内乳资源和国外乳资源的有效分工。